Citation: | YANG Jian-ying, QIU Pi-xiang, WANG Zhen. 202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orm Strategies of Wushu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hina Sport Science, 43(1): 81-89. DOI: 10.16469/j.css.202301009 |
蔡仲林,罗远东,孔军峰,等,2007.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办学现状调研[J].体育学刊,14(1):69-72.
|
程大力,2005.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16-20.
|
胡宗宪,2003.筹海图编(13卷)之卷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剑秋,1933.南京国术国考盛况各省参加国考者共四百八十余人每日参观者必在二万人以上[J].清华副刊,40(4):26-27.
|
李让,2002.不应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乔晓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2-11-08(5).
|
林伯源,1994.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林小美,周志华,2010.普通高等学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干课教材:武术套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毛伯浩,1960.推陈出新百花争艳:一九六〇年全国武术运动会观后[N].体育报,1960-10-06(10).
|
民国日报记者,1928.国术国考闭幕礼[N].民国日报,1928-10-21(6).
|
戚继光,2008.纪效新书(18卷)之卷十[M]//张海鹏,编.薛季宪,译.学津讨原本.扬州:广陵书社.
|
乔凤杰,2007.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1):161-163.
|
邱丕相,杨建营,2008.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15(12):1-5.
|
邱丕相,杨建营,王震,2020.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4(1):12-20.
|
社论,1953.把民族体育项目引向更健康的、人民的道路[J].新体育,(12):4-5.
|
孙永武,2012.从竞技武术到传统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发展简论[J].中华武术研究,1(8-10):205-207.
|
孙永武,于翠兰,徐诚堂,201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武术特色课程开发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11):10-12.
|
田金龙,邱丕相.2013.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7(6):77-80.
|
王飞,2007.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课程理论基础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
王海鸥,2013.专业武术教育改革的标志性突破:《武术套路基础教程》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30(3):379-384.
|
王健,1999.新中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1(4):7-13.
|
武冬,2006.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
武术编选小组,1961.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新闻报记者,1928.国术国考续闻[N].新闻报,1928-10-17(8).
|
杨建营,2011.武术分层技术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18(2):121-128.
|
杨建营,2018.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技术课程改革理念探析[J].体育科学,38(12):3-9.
|
杨建营,2020.基于民族复兴目标的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40(11):20-30.
|
杨建营,王水利,2019.中华武术的文化精神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53(3):58-56.
|
余水清,2006.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锦辉,2011.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8(1):84-85.
|
张选惠,程大力,温佐惠,1997.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的调查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3(2):59-65.
|
张云崖,王震,2008.“三艺通备”理念下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2(3):88-91.
|
赵双进,2003.对八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回顾与随想[J].体育文化导刊,(1):56-60.
|
郑旭旭,袁镇澜,2011.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的轨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周伟良,2009.中国武术史参考资料[M].中国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
|